17名高職生,大多都是靠學校免去全額學費才得以走進大學課堂,但他們卻在進校不足1年的時候開始了一次幾乎零成本的創業他們親手制作的"十七緣茶"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一 "與其說是創業,不如說我們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17人中的第一個倡議者潘金良這樣看待他們的這一次創業。
17名大學生都是貴州盛華職業學院茶學院的學生,是這所去年才首次招生的職業學院的第一批學生。茶學院是貴州盛華職業學院與貴州省一家龍頭茶企業合作開辦的。
學院的39名學生,包括潘金良在內,大部分都來自貴州的貧困山區,甚至有些學生每月的生活費不超過300元。第一個學期主要是理論知識的學習。課餘時間,潘金良一度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拿著學校發給每個學生使用的筆記本電腦興奮不已,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不久之後,潘金良開始反思:"現在是可以舒舒服服地玩3年,什麼都不用管,但是3年以後,我們就要走進人才市場,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離學校不遠處就是茶山。只要有空,潘金良就會去找茶場的吳場長聊天。清明節的時候,大多數同學都回家了,潘金良又來到茶園邊上,他想起學過的《茶樹栽培學》上有很多知識點,比如說不同的光對茶樹有不同的影響,不知道在實踐中是怎麼樣的?他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從吳場長這裡包下一片茶園,我們自己來管理和營銷,這樣也可以把所學的理論知識用到實踐中去。"
有了這個想法後,潘金良並沒有馬上告訴同學,而是先找吳場長商量。吳場長也很爽快,答應劃出4畝左右的茶園給學生們管理,不收取管理費,只在他們有了收益後提成。
這個經營了10多年茶園的中年漢子如今也成了學生們在校園外的老師,用自己多年的實際操作經驗給學生們一些技術指導。他說:"不管做生意還是別的,要有一定的責任心。作為普通農戶,沒有能力打造品牌。我常跟他們說,別看你們現在一文不值,也有可能將來會出現茶葉界的泰鬥,即便沒有達到預期,也沒關係,在這個過程中你們會學到很多東西。"
二 和吳場長談妥後,潘金良召集同學們商量此事。他並不想單打獨鬥:"一是茶園需要的勞動力比較多,另外,我覺得大家一起做,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一開始,很多同學並不接受,覺得收益不大,還有同學擔心:"茶園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管理得很好,要日積月累才能發展成優質茶園,可是我們在校時間也就兩三年,到時候豈不是留給別人了?"
當潘金良說可能需要每個人分期投入幾百元時,更是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對。幾百元對很多城市的孩子來說,也許只是去下次館子或唱一次卡拉OK,但對這所學校裡很多生活費都成問題的同學來說,不是個小數目。
潘金良並不氣餒。針對大家的疑問一一地做思想工作。他告訴大家,來管理和經營這個小小的茶園,首先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變成實踐,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就算我們每個參與的人最終每人分了一萬元,這一萬元又對你的未來能有多大的作用呢?無非是手裡多有點錢花而已,茶園管好了,也許最後又交到了別人手上,但這又有什麼關係?我們通過這個過程學到知識,能力提高了,才是一筆最大的財富。"
"因為我們同學大多家境都很差,大家很擔心,這可以理解。但是因為幾百元錢而放棄了一次學習的機會,就太可惜了。"同樣來自貧寒農家的潘金良說,"我一直對他們說,我對畢業以後很迷茫。但是如果掌握了一技之長,最不濟你去包一片茶園,也可以養活自己。"
最後,16名同學被說服了,他們和潘金良一起組成了這個以實踐為主要目的的創業小組,每人湊了100元啟動資金,副校長楊紹先教授為他們取名"十七茗園"。
17名同學隔三差五地會去茶園工作。6月的每個周末,他們都在茶園裡淺耕和修剪,一幹就是兩天。盡管他們大部分都是農村孩子,但手仍不可避免地被磨破了。日頭很毒,天氣炎熱,一些男同學脫了上衣,光著膀子幹活。
潘金良看到這一幕,覺得又好笑又感動:"我們中間有幾個同學家是城鎮的,雖然家境說不上富裕,但也還過得去。如果不是因為這件事,讓他們去幹這樣的活兒,就是每天給他們兩三百塊錢,我想他們也不會幹的。但是他們都堅持下來了。"
三 短短幾個月時間,17名大學生已經親歷了茶葉生產和制作、銷售的每一個環節。
7月13日~14日,學校茶藝表演隊參加在貴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中國貴陽國際綠茶博覽會時,所使用的綠茶就是他們親手采摘和制作的綠茶。他們把茶命名為"十七緣茶"。
除此之外,學校領導在得知他們的創業故事後,當即決定采用"十七緣茶"作為學校主要選用的辦公用茶和交際禮品茶。一家五星級酒店也選用了"十七緣茶"作為酒店的商務用茶。由於夏季茶葉產量本就不大,他們制作的茶葉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他們現在所做的工作主要還是為明年的春天作準備。
潘金良告訴記者,當初每人投入的100元成本已經收回來了,他們付出的只是勞動力。每一個環節他們都願意親力親為,比如采茶,一是請人采可能達不到標準,當以經濟效益為主時,難免要提高出茶量,也就是采茶青時,不完全按規范采,可能一芽一葉,也可能一芽二葉,自己采可以控制質量。更重要的是如果請人采,就失去了體驗的機會。
茶學院的班主任丁老師說,相比其他同類專業來說,他們的實踐更多一些,很多學生社團偏重娛樂,而他們是工作實踐社團。通過這個平臺,他們不僅將學到的茶方面的知識應用到了實踐中,還學到了如何做人。他們十幾個人一開始也存在很多需要磨合的問題,而通過這個過程,他們學會了團隊如何合作,如何爭取學校領導的支持,如何和外面的企業打交道。
李毅是茶學院負責專業課的老師,盡管他給了同學們很多的支持,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老師很少插手,都盡量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要允許他們犯錯誤,只要不犯根本性的錯誤就沒關係。他們遲早會畢業,但是我們希望這種學習方式會持續下去,傳給他們的學弟和學妹。"
老師的期望和17位大學生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希望自己畢業以後,除了留下這個基地外,他們還以文字的形式把面臨的問題保留了下來,做一些紀錄,以留給將來的學弟學妹們。而在他們的帶動下,茶學院的其他同學也紛紛行動起來。7位女同學組成了以服務型茶藝為主的"七韻"小組,還有一部分同學組成了"寒茗苑"小組,主要側重於茶葉的營銷。"現在上網打遊戲、聊天的同學少多了,因為大家都沒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悄然發生變化的還有同學們的就業觀。這些來自貧寒農家的孩子很多一開始特別在意畢業後工作有沒有保障,但是現在他們漸漸明白最重要的不是畢業後有沒有工作,而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只要能力提高了,再加上良好的心態,不僅可以有工作,甚至還可以選工作。
...
有資金上的問題,請找>>
<<
在網站上填寫資料,就有專人讓您免費諮詢相關問題。
17個,貧困,高職,生的,零成本,創業,17名,高職生,大多17個貧困高職生的“零成本”創業
p.s.實際貸款條件會依銀行貸款商品、個人授信條件而有所差異,歡迎填寫資料,將由專人為您服務
留言列表